2009年,研華前瞻性地提出做“智能地球的推手”;2014年,研華啓動智慧城市落地元年;今年,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新鮮出爐,“互聯網+”時代風起雲湧。面對新形勢、新變化,研華中國區總經理羅焕城自問:“研華能做些什麽?我們如何讓高高在上的願景與口號在中國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自去年發布“智慧城市解讀版”的《研華智慧城市應用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後,2015年6月11日,研華正式對外發布《物聯網•智慧城市創新2015案例精選集》(以下簡稱《案例精選集》),其協同分享理念一以貫之。通過《案例精選集》,研華再次向業界表明其對智慧城市建設的信心與決心,更爲智慧產業乃至智慧城市的構建畫出了路線圖與行動表。就工控小編看來,此次發布的《案例精選集》的最大特色是本土化,其次是可複制。
.png)
本土化智慧案例
“《案例精選集》延續研華去年發布的《研華智慧城市應用白皮書》的風格,專注應用創新,選擇了零售、醫療、物流、建築、交通、農業與環保、工業4.0等7大產業20個標杆企業的案例,並突破技術案例的寫法,采用圖文並茂及較好的通讀性,由產業資深媒體人撰稿,深入淺出挖出案例實踐背後的產業智慧。”研華中國區戰略行銷總監王宇介紹說。
與《白皮書》記錄衆多國外應用案例不同的是,《案例精選集》將鏡頭對准中國正在發生的智慧城市落地案例,解讀了85℃、青島附醫、凱格點膠機、可口可樂、北京藍島、頂通物流、青海溫室農業等企業及城市生活中的創新與最新應用,80%的案例來自中國。
其中工業4.0板塊,《案例精選集》收錄了3個智慧案例:凱格高速點膠機采用研華設備自動化解決方案,做好制造業升級的細節;在研華最新WISE系列产品及SUSIAccess遠程管理平台的幫助下,泰州電镀廠作別有線時代,感受一番“雲”體驗;台灣太古可口可樂采用研華最“硬”产品——強固型平板計算機PWS-770,打造高效倉儲零誤差。
縱觀《案例精選集》,每個智慧之舉並不是高高在上,孤芳自賞,而是落地到中國各個企業單位,並能被行業和市場所複制、推廣。正如他所倡導的“分享經濟模式”,研華與系統集成商、各行業最終用戶共同在打造智慧城市之路上前行着,並享受由物聯網爲代表的高新技術帶來的生產、生活之慧。
發布會上,羅焕城自曝:他是本期《案例精選集》的封面設計師。羅焕城解讀說,由研華豐富产品構成的雲代表物聯網的全面感知,而不規則的白色細線代表物聯網的可靠傳輸,同時落地到城市實現智能處理。特別是封面底色,羅焕城稱之爲“APEC藍”,映射出研華科技打造“智慧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美好初衷。
會上,研華同時宣布,以“協同工業4.0、物聯網創新 促進智慧城市落地”爲主題的“研華技術應用創新論壇(ASF)”將于6月中旬啓動,至今年9月將陸續在甯波、合肥、哈爾濱、鄭州、青島、長沙等六地舉辦。
工業4.0智慧公司
“工業4.0”近年來一直很火,特別當中國制造2025計劃與“互聯網+”的新鮮出爐,將“工業4.0”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研華人很時髦,其員工從最初“我們是工控機公司”的自稱,也升級換代變成“我們是工業4.0公司”。時代的走向,已經深深刻進研華人的思維中。
在物聯網與工業4.0的經營布局上,羅焕城表示,研華要布建IoT-WISE Cloud(PaaS)服務平台;策略投資、聯盟IoT及相關上下遊生態體系廠商,加速IoT產業形成;打造研華成爲物聯網及工業4.0客戶體驗中心。
對于“工業4.0公司”的自稱,羅焕城解讀有二。其一,利用豐富的硬軟件产品及WISE-Cloud等平台化服務,集合WISE-PaaS夥伴聯盟、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產業夥伴論壇(FPC)、TiC100產學合作機制力量,研華爲最終用戶提供更多附加價值,如遠程監控、智能管理、客制化生產、产品快速上市,幫助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服務工業4.0。其二,研華強化內功,將自己打造成爲一個工業4.0公司。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昆山協同創新研發中心(A+TC),集物聯網應用創新、技術服務及展示中心等功能于一體,向衆人展示智慧城市發展的一隅。
中國企業智慧道路
在研華中國區工業自動事業群設備自動化事業部業務發展總監李國忠看來,中國制造2025計劃蘊含兩個精神:一是從以往代加工的簡單複制(中國制造),向自主創新(中國智造)轉變;二是從以往追求做強做大的規模擴張,向專注細分領域、追求卓越轉變。
“中國的優勢在于市場很大。”李國忠說。他將中國市場比喻成國內企業的“練兵場”,企業在商戰中合作、拼殺,壯大、消亡,而互聯網特別是電子商務在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功,爲相對落後的制造業帶來更多的市場機會與產業提升。
然而,“中國產業發展參差不齊,企業馬上套用工業4.0,或水土不服,或成本太高。”李國忠坦言。他認爲,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逐步實施,是企業通往工業4.0的可行之路。物聯網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運算的三個架構,將點(企業)、線(行業/產業)、面(城市/地球)水平垂直串聯,實現人流、資金流、物流、商流等衆多領域的相互融合。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量身定制,“靈活”實現,透過種種實踐案例與豐富經驗,研華可以爲最終用戶提供硬产品、軟實力和平台化服務的“靈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