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華的“智慧農業大計”物聯網
江蘇昆山,在台灣研華科技的協同創新研發中心,一場“智慧農業創新科技應用高峰論壇”正在舉行。
作爲研華的主要演講人,研華工業自動化事業群中國區總經理蔡奇男,一開篇就引用了國際著名投資專家、原量子基金聯合創始人吉姆·羅傑斯的一句著名論斷:中國的未來不在房地產,而在農業!同在台下的嘉賓,除了研華來自兩岸各地的80多名系統集成商,還有中移動物聯網和微軟中國的代表。
在昆山,這座華東地區引人關注的代工城市;在研華,這家世界第一的工控機制造企業之中,討論的話題卻是——智慧農業。這似乎讓人捕捉到了,時下物聯網發展的一絲最新風向。
智慧農業,隱現的新戰場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伴隨着衆多的互聯網企業紛紛涉足農業和農产品領域,一個隱形的戰場逐漸浮現在大衆面前。從最早的褚時健種橙,到網易丁磊養豬、京東劉強東種大米、聯想柳傳志賣藍莓、SOHO中國的潘石屹賣蘋果,再到阿裏、京東的電商下鄉,以及最近樂視進軍農業、360推“安心大米”等等,農業,從一個被遺忘的角落突然成爲了一片投資者的熱土。
在中國正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潮中,互聯網巨頭低調跨界農業,排兵布陣甚至直接開展農产品種植,其內在商業邏輯頗值得玩味。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列舉了一對數據:在中國,39%的農村勞動力,創造了11.3%的GDP,這充分說明了農村傳統落後的生產方式與密集勞動力的相互關系。而當城鎮化不斷演進,土地資源和農村勞動力進行着越來越深刻的分離,勞動力缺乏,必然地引發了農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以至商業模式的變革——勞動力與機器的退與進,其中蘊涵着廣闊的物聯網商機。
與此同時,政策層面上的直接推動,也爲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近年來,關于農村問題的中央一號文件,以及國務院的有關規定,都提出了土地規模經營和流轉的可行性;而在財政投入上,農業領域僅政策性資金動能即達到了5000億!
除卻城鄉大變革的時代動向,不斷出現的極端惡劣氣候,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也成爲農業變革的外在因素。而物聯網應用的出現,配合以新的通信、工業技術,重新整合土地資源,拓荒農業市場,從而直接催生了“智慧農業”的出現。
進擊中的巨人,工業自動化企業
物聯網概念逐漸走入大衆視野,智能產業方興未艾。在智能硬件等B2C爲主的領域,互聯網企業的強勢殺入正給行業帶來巨大挑戰;而潛伏在物聯網應用鏈的上遊,在B2B端,一個最爲重要的動向便是,工業自動化企業開始頻繁進入物聯網和智慧產業。這其中,既有電子電器巨頭西門子、全球最大的工業自動化與信息化公司羅克韋爾,也有全球工控機的領導企業研華科技。
在產業融合與跨界的趨勢下,各個行業的邊界正變得日漸模糊,其中,無論是互聯網企業轟轟烈烈地玩轉智能硬件,還是工業自動化企業悄然進軍物聯網、智慧城市,都是這一趨勢的注腳,而這明暗兩條發展線索,在智慧農業上有了交點。只不過,面對如何建設智慧農業,互聯網與工業自動化巨頭仍然有不同的思路。
互聯網企業更加注重在農業的商業模式上創新,並以健康、有機農产品爲突破點,自建渠道,形成從生產基地到運輸、銷售的一條龍。其特點是,產業鏈整合程度高,但應用範圍小。工業自動化企業則更加側重智能技術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以提高農产品的生產效率、提升農产品綠色、無汙染的品質爲兩個核心理念。其特點是,具備生產方式上的大規模推廣的前景,但目前尚未貫穿到農業產業鏈的下遊,並且主要以交付式應用爲主,企業並不直接進行農業生產。
工業自動化企業進軍智慧農業的形態與其在工業領域的固有的商業模式有關,但同時,必須承認,工業自動化企業應用到物聯網及細分行業又有其天然的技術優勢。這種技術優勢對應到物聯網感知、網絡、應用的三層架構上,體現的十分明顯,特別是在感知和應用控制上。技術共通的基因,成爲工業自動化企業踏足物聯網乃至智慧農業的底氣所在。